怎麼買?上網買瞜...冷...當年買了一隻EPSON SS-701T,"試用"了一年多,終於有點心得了,也許可以供各位還沒買的同好們參考看看

最近周遭的馬拉松同好問我,GPS手錶到底要買哪一個廠牌比較好,不要貴鬆鬆,也不要附加一堆有的沒的功能

就個人的經驗,分成幾個部份跟大家分享

1. 電池的續航力,基本上市面上的手錶型的GPS產品的電池容量大小都相去不遠,那為何有的只能撐幾個小時,有的能超過十幾個小時,當中主要的差別在於當中的功能性,功能越多,耗電量越大(以下幾個項目會做詳細說明)

2. GPS的精準性,在認知當中,應該是要越準越好,其實對於現在GPS技術而言,準確度無明顯的差別,唯一的差別在於取點的頻率,舉例來說 A廠牌的GPS手錶,GPS取樣率為0.1秒,B廠牌的GPS取樣率為1秒,A廠牌的GPS定位解析度就會是B廠牌的10倍,換個方式說明,也許在小學的200公尺跑道,A廠牌的定位可以非常準確,B廠牌在大學的400公尺跑道,可能定位還是非常的吃力,但是,B廠牌並不是沒有優點,因為B廠牌的取樣率較低,所以GPS的耗電量也遠低於A廠牌的耗電量,也許A廠牌只能連續使用5小時,但是B廠牌可以用超過20小時

2. GPS的定位速度,網路上有許多人在比定位速度,不可否認,如果在冬天,寒風中還要等定位,還要假裝在熱身,真是又冷又糗,差別在哪呢?GPS天線越大的,定位有可能會比較快一些,但也不是沒有缺點,天線大,代表天線佔的體積較多,手錶就會大一些,如果沒有大一些勢必也壓縮到其他電子零件(電池?)的空間,而必須犧牲某些的便利性,但真的定位會有感的快一些嗎?如果周圍有電塔、高樓、烏雲密佈、再加上冷開機,就算勉強定位,開跑後,GPS早就不知道飛到地球哪個角落去了,所以,定位速度要多快?參加馬拉松時,站在起跑線後15分鐘內能定到,就很感恩了,如果開跑後還沒定到位,真是悔恨。近年,有個新的發展,可以先使用手機的AGPS功能協助手錶定位,AGPS簡單來說,就是利用手機基地台協助做初步定位,之後再加上衛星定位,這也就是為什麼手機的GPS定位,會快於其他GPS設備的原因。

3. 步頻與步伐的感測器,其實就跟計步器的原理一樣,每震動一次就記錄一步,也就是每踏出一步,身體就會震一下,手錶內部有一個震動的感測器,就會記錄一步,這個是相當實用的功能,因為在許多跑步的書,例如姿勢跑法,就會建議每分鐘的步頻應到達180步/分鐘,這樣的頻率對於跑者來說較為經濟,因此步頻的計算對於跑步的練習是相當不錯的選擇,此外,步伐計算也是相當不錯的功能,當中的感測原理是結合GPS與震動感測試,舉例來說,從A點跑到B點1000公尺,身體共振動500次(步),1000(公尺)除以500(步)=2公尺/步。當我們在200公尺小學操場跑步、跑步機或大樓林立的都市叢林跑步時,因為GPS無法定位,就可以將GPS關閉,步頻/步伐感測器打開,手錶就會用這樣的公式計算跑步的距離,將上一次的平均步伐(公尺) 乘以 本次運動的總步數 = 本次運動的距離,除此之外,也可以做為GPS的輔助,有些時候GPS斷訊,例如跑到騎樓或隧道內,這時候步頻/步伐感測器就會接力計算跑步距離,等GPS再次定位完成,再將兩者的數據做整理整合。當中也不是完全萬無一失的,例如前一次的課程是間歇,相對計算出的步頻與步伐較大,後一次的課程如果是跑步機運動(無法使用GPS),手錶所推測出跑步距離就會較實際遠出許多

4. 心率感測器,不論是全配或是簡配,很多手錶都有這個功能,或選項,例如:

a. 手錶本身具備光感應型心率感測器,這一類的感測器的好處是,無須再去買一個心率帶,心率帶綁在身上,太緊呼吸困難,太鬆會溜下去,挺不舒服的,這一類的感測器並不是沒有缺點,較為耗電且佔據手錶空間,這類的手錶都會比較厚,另外,聽說準確性比心率帶差

b. 傳統綁在胸口的心率帶,優點是準確率較高,並且有多種通訊協定可以選擇,如果有wifi或藍芽功能,可以將心率帶與手機連線,直接用APP計錄心跳,感測器的部分通常可以水洗,心率帶的部分,可以手洗或套個網袋機洗,缺點在於勒在胸前,呼吸有點受迫。

要買心率感測器嗎?如果是為了訓練所需,買一個心率感測器倒是不錯,針對不同的課程,都會有建議的心率區間,確認自己是否有徹底達到訓練目標,舉例而言,如果今天的課程是間歇,如果心率只有70%,就是沒有達到訓練的目標,有些時候,我們的身體會告訴我們,好喘好累,但是心率卻只有70%,通常有兩種可能,一個是當天狀況不好,另外就是心理騙過生理,對了,如果只是記錄心率,回家沒有分析數據,並調整課程,是沒有必要記錄心率的。看到一些前輩說,心率感測器可以防止心臟爆掉,個人是有點存疑,已經喘的要命,身體會自動叫自己停下來,如果真的爆掉,通常是突發性的心臟問題,運氣不好就來不及了,所以身體不適就直接休息,不要拿心率感測器來賭一把。有些時候,看到一些跑友會戴上心率帶跑馬拉松,其實,個人是不建議的,因為心率帶實在太緊,太難過,此外,記錄一整場馬拉松好像沒啥意思,反正心率就是在70%左右跳動

5. 運動模式選擇,許多業餘運動玩家,想記錄跑步、自行車、泛舟、游泳、滑雪、散步或登山,啥?要求太多,換個方式,對於運動減重的同好而言,計算卡路里是很重要的,跑步消耗的熱量,大約1公里70大卡,自行車消耗的熱量,大約2.5公里70大卡,如果手錶只有跑步模式,使用跑步模式去騎腳踏車,手錶計算出來的卡路里就會是實際消耗的2.5倍,成為名符其實的快樂表,還有更糟糕的,因為步頻步伐與速度的關係改變了,所以步頻與步伐需要用下次的跑步運動來重新校正。有些手錶或是APP可以切換跑步與自行車模式,算是相當不錯的功能,有些手錶雖然沒有可以切換的功能,但是對應的軟體可以做運動模式的更改,也就是騎自行車前,先將步頻步伐感應器關閉,騎完車後上傳至網路軟體,再用軟體修正成自行車模式。

arrow
arrow

    賽門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