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KA ONE ONE ,我的第一雙超馬鞋,一雙台幣5000元上下的運動鞋,這輩子買過最貴的運動鞋

DSC_0357[1].JPG

千呼萬喚,今年3~4月間終於有代理商,代理來台了,這個價錢真的是有貴鬆鬆,代理商有賺很多嗎?ㄟ,跟我之前介紹的物品相比,查了官網的價格、美國的價格,以及對岸的價格,這個價錢還算是合理。這雙 HOKA ONE ONE CLIFTON2 是HOKA 的入門款,或是可以說是通用款,買的人最多,寫評價的多,得獎也多,所以買這個款式當作第一雙 HOKA,是比較不容易踩到地雷的,這雙雖然是定義在 Road的路跑鞋,但是鞋底紋路還算是深,所以做Light Trail 還是可以使用,但是 Technical Trail就不適合,Trail系列當中的CHALLENGER ATR2 與CLIFTON2是共用鞋體,只有鞋底的刻紋不同。

我們先來看看,CLIFTON2的鞋底有多厚吧,用我平常的練習鞋之一,ASICS SKYSENSOR GLIDE 2 Wide (2E寬楦)作為比較,這個鞋底真是有夠厚的,大概快兩倍吧。許多人認為鞋底太厚會弱化腳部肌肉,個人的經驗是,多練習各種不同的鞋,可以找出自己喜歡的鞋型,也可以交叉練習不同位置的肌肉。此外,鞋底的厚薄,不是選擇的重點,選擇的重點在於Drop,也就是鞋子前面與鞋跟高度的高度差,鞋跟越高,自然會以腳跟著地,腳跟衝擊較高,以大腿出力,高度差越低,越傾向以中足或中前足著地,小腿,尤其是小腿前方的肌肉受力越重,因此,交替穿不同高度差的鞋子,或是偶而穿0mm高度差、赤足鞋、甚至是ㄚ拖來交叉練習,是不錯的方式,就如同前輩所說,任何的運動,都像一條鎖鏈,最弱的一環最容易受傷,或是越需要練習。我個人現在是比較喜歡高度差較低的鞋。曾經買過評價很高,很貴,超厚鞋跟,高緩衝,鞋跟裡面還填了一堆緩衝膠的,一場馬拉松後腳跟很痛,因為每一步都是以腳跟著地。高度差較低的鞋,有一個好處,經過跑姿練習,比較容易在前足著地、中足著地、腳跟著地間切換,讓不同的肌肉得以休息。

DSC_0358[1].JPG

HOKA ONE ONE 有一個被嫌棄的地方,就是 Toe Box 楦頭太窄,普遍建議要買大半號到一號的鞋。

我個人覺得,以個人穿過/試過的牌子當中,楦頭寬度的排名大概是,The North Face(最小)<愛迪達< Salomon = Hoka ONE ONE < Skechers < Merrell < Asics 2E (最大),當中The North Face 與 愛迪達,我的腳放不進去,有灰姑娘的大姊與二姊試穿玻璃鞋的感受。Salmon 我買的是越野鞋,很硬很包很保護腳,不去注意時,不會有感覺,想把腳趾頭伸展一下時,會覺得有點包腳,但這不是壞處,因為 Technical Trail 要求的就是人鞋合一,一踏下去,如果沒包緊,腳一扭就滾下山出事了,鞋子緊起水泡,不在考量之內。Skechers 楦頭不算大,但是因為採用彈性布面材質,所以感覺起來較鬆,近期又有回到採用較無彈性的布面材質的趨勢,我猜,應該是為了安全,因為,鞋子還是要合腳,鞋帶綁好後,要固定腳,如果還有太多彈性,滑動或扭動,反而不太好,如果與馬拉松鞋比對,馬拉松鞋使用的都是無彈性的布面,與無彈性的鞋帶,先前我穿上第一雙虎走時,我心中的OS是,疑,怎麼沒有高科技的感覺,這個設計,好像很老派的鞋,但是之後看了許多專業的書籍後,發現這樣人鞋一體,才是對的。Merrell,是我的第一雙Trail鞋,設計的方式與其他廠牌不一樣,中足相對窄,楦頭寬,很輕便,因為買的是薄底0高度差的赤足鞋,在山徑上踩到石頭真的是有點痛,現在當作赤足訓練使用。Asicis是目前穿起來最習慣的,最喜歡的鞋型是虎走與翔走,也是現役主要的比賽鞋與練習鞋之一,2E目前感覺起來有點大,鞋帶綁起來鞋面有皺褶,也許下回換鞋時,試著穿看看標準楦頭。

再回到學術討論,同一雙鞋,Toe Box從標準楦,到寬楦,製鞋廠商是怎麼辦到的,答案是,"修改鞋面",而不是修改全鞋,或是修改鞋底,也就是說,從標準楦到寬楦,鞋底,甚至是鞋墊是完全不變的,差別在於寬楦的鞋,楦頭部的布料,稍微多了一點,讓楦頭的空間變大,因為鞋底大小不同,要重新開模具,太貴了,鞋面只要改裁縫的方式。有些跑者說,穿寬楦的鞋,腳底球部(腳底那塊與大腳趾相接的大肉球),會被鞋墊切到/磨到起水泡,也就是腳寬超過鞋墊,這樣寬楦的鞋型,其實是不適合的,也有人說,買鞋時,須把鞋墊抽出,直接把腳放在鞋墊上丈量,鞋長OK,但腳寬超過鞋墊太多也是不行的(超過一點是OK的)。所以Toe Box的定義上,應該首重腳掌要合,考慮腳掌的寬度、厚度與高度,再考慮腳趾空間。我把HOKA ONE ONE CLIFTON2 與 ASICS SKYSENSOR GLIDE 2 Wide 再拿出來比較,可以發現,同樣都是 JP 29 的尺寸,扣除HOKA向後突出的部分,其實是完全一樣大,如果只比較腳掌部,根本就是完全一樣大,差別只在側邊布料突出的部分,可以發現寬楦比較胖些。

DSC_0365[1].JPG

腳趾的空間的考量,網路上有個說法,是腳趾能做剪刀石頭布的伸展,腳趾空間不足,容易造成腳趾間的擠壓,與水泡(無法保持乾燥與摩擦),這個部分也許可以靠五趾襪解決,但是腳趾部的考量,學術上的建議是,先檢視自己的腳趾腳型,再決定鞋型,一般腳型分成兩種,一種是大腳趾較長,另一種是二腳趾較長(或是大腳趾與二腳趾一樣長),我的二腳趾比較長,所以從上面的照片可以發現,我選的鞋,鞋尖都位在鞋子的幾乎正中心。如果是大腳趾較長,就要選鞋尖位在偏內側的鞋。

在網路上搜尋可以發現,這個牌子是台灣的廠商在越南代工,也算是有一點台灣的血統吧

試跑心得,請繼續閱讀HOKA ONE ONE CLIFTON 2 心得

arrow
arrow

    賽門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