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寫著寫著,邁入第十集

香港聖約翰座堂,如果從文字上直接翻譯,應該稱為聖約翰大教堂,在過去英文學習上,我們統稱教堂為church,當中又可以分成basilica, minister, cathedral, chapel,到底要怎麼翻譯,就請大家去查查字典

DSC_2766

聖約翰座堂從1849年開始,全部建築於1873年完成,主建築是以英國歌德建築為藍本,是目前香港歷史悠久的教堂之一

地址:香港中環花園道4-8號

怎麼去

搭公車去:12A,40,40M於座堂前的花園道站下車(在廣東話叫做落車) 
搭地鐵:由中環站K出口通往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行,經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大廈樓下的通道前往皇后大道中,再由皇后大道中的路口,過馬路至長江中心,搭手扶電梯便可到達座堂前的階梯

有哪些可以拍:主要還是拍外部建築為主,教堂內是否能拍攝,並不是很清楚

要帶那些設備:因為教堂建築很高,且外圍腹地有限,拍攝外觀建築,使用超廣角鏡是相當必須的,使用一般數位相機、手機與平板也是沒有問題,假設教堂內部可以拍,大光圈鏡頭、高ISO機身,或是腳架(如果允許),也必須攜帶的器材,為了禮貌,閃燈還是盡可能不要使用吧

 

以下文字,主要取自香港中文大學資料,照片當然是自己拍攝的

1842 年英國在香港島建立殖民統治之時,英國人只考慮在遠東的軍事及商業利益,沒有意圖開發這個簡樸荒涼的小島,只是按照一貫的殖民地政策進行各種部署。1841 年英人在水坑口(今水坑口街Possession Point)登陸,首先設立兩個軍營分別位於大笪地(今荷里活道公園)供白種士兵駐紮;另一在摩囉街供印籍士兵居住,故此帶被稱為西營盤(盤即軍隊駐紮之地方)。可惜,因環境衛生惡劣,所以遷往東面,即今日的金鐘、中環一帶,包括添馬艦總部(今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)、美利兵房及域多利兵房,還有在半山及沿岸設炮台。因該處有一水渠(美利渠),方便提供飲水。最初歐洲人的聚居範圍在港島北岸,西至鴨巴甸街,東至花園道,南及荷里活道,另外又在灣仔春園街一帶聚居。當時由英國調派或自願來香港的商人都是年輕而富野心的中產階級,為了迎合他們的信仰、娛樂及社交需要,在政府的開埠建設中便有教堂(聖約翰座堂,1849)、會所(香港會會所,1846)、香港木球會會所及各種英式運動場。此外,尚包括:美利樓(兵房,1846,今中銀大廈)、三軍司令官邸(1846,今茶具文物館)等軍方物業;警署、裁判處、法院、監獄等政府設施;以及道路(如連接中西區的荷里活道及在1842 年於港島北面沿海岸線而立的頌揚英女皇功業的皇后大道)。


聖約翰座堂,從1847 開始興建教堂,至1849 年正式開放崇拜,初期規模相當小,即今日主堂側的書店。施工設計由測量總署署長卡拉弗利主審訂立,並由本地勞工興建,式樣乃按照當時崇尚之十三世紀初英國之歌德建築為模範。主殿在1865-69 年間擴建,且於1873 年加建至現今之規模。在正門入口處建有鐘樓,教堂平面作十字形,中央為中殿,兩側設有偏殿。

1894年完成的教堂,現在為書店

DSC_2747  

現在主要的教堂建築

DSC_2755  

DSC_2763  

DSC_2761  

 

教堂外的士兵墓石是第二次大戰期間的一位基督徒士兵,名叫Maxwell 屬於香港義勇軍團(HKVDC,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se Crops),當時他在灣仔作戰受傷,囑咐同僚將他抬回日常聚會的聖約翰座堂,由主任牧師為他祝聖。可惜到此地身亡,於是立下墓石作紀念。

DSC_2754  

和平柱 (歐戰和平紀念碑)是紀念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死傷者。(我最喜歡的物件)

DSC_2769  

 

延伸閱讀

聖約翰座堂 官網

香港旅遊發展局

香港古康樂及文化事務署

維基百科聖約翰座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賽門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