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上有許多人對於在自我訓練、LSD或馬拉松路跑時,是否需要補給、飲水爭論不休。除非路程真的太短,例如三~五公里以下,不然多少還是補充一下,雖然身上帶個水壺挺麻煩的,晃來晃去又拖慢速度,但是我們是跑健康的,不是跑成績的,頒獎凸台就留給非洲朋友或是國手吧 

平常自我訓練或是LSD時該如何補給呢,整理在網路上看到的方法,以及個人的經驗

1. 路程當中用便利商店串接起來,例如每5~7公里有一家,身上帶張悠遊卡,或幾百元,手持寶特瓶跑步,喝完一瓶再去買一瓶,有點不太環保,肚子餓了再買香蕉、三角飯糰,上次為了犒賞自己,還弄了一杯冰美式,結果氣管就撐不住了(記得要選溫的)。

2. 沿路上都有販賣機,或是開飲機,身上就多帶些零錢,例如中正紀念堂週邊、各大運動場、學校操場與台北河濱的自行車租借站,渴了就去投一罐或是把水壺灌滿

3. 水壺腰包,跑起來水壺會晃來晃去,頂多帶個600CC就很重,還會磨壞排汗衫,600CC頂多撐到20多公里就緊繃了,不夠水時,還是要找便利商店、販賣機或開飲機,LSD時,我最常用這個方法

4. 手持水壺跑,我也常用這個方法,有些人覺得會很重,但其實久就習慣了,順便練手臂,長肌肉
5. 水袋背包,超長途,且中途沒有店家時才需考慮,除了裝水以外,還可以裝些補給品,還可以帶手機、鑰匙、相機等,比較不會晃,但是因為比較重,且排熱不良,我有買,但是超不常用

6. 直接開水龍頭生飲,有跑友這樣做,但是我不敢

7. 擺在路邊,隱藏在角落,只要不被回收阿姨拿去丟掉,或是被環保人員當成亂丟垃圾即可

8. 騎車或開車去跑步,將車停在折返位置,經過車子就可以喝,缺點是,看到車就會想回家,不想再跑一圈

其他的方法,我想不起來了

 

補給的習慣到底如何設計,是比較重要的問題點,有些專家提到

1. 每人每小時水的吸收量為600CC

2. 每公里都該補充一些水分,也許1~2口(通常超馬都會提到),我也是用這個方法,順便找點事做,鼓勵自己一下

3. 訓練馬拉松的補給習慣,每五公里補充水分,每十公里補給一些食物

4. 留意每單位時間上廁所的頻率與尿液的顏色,判斷是否缺水

5. 補充的物品,以水、運動飲料、鹽(電解質)、蛋白質、胺基酸為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賽門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